部落格

所有事情都一樣,越舒服越危險,網路行銷賺錢要隨時警戒舒服感。

任何事情都一樣,越舒服,越危險!
大家都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這個世界每個人為了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基本上都是努力提昇自己、增加機會而不斷發動競爭」,所以免不了彼此為對方產生生存的壓力,當你覺得舒服時,你的身體就會貪戀並習慣那一分的舒服感,久了這種舒服感會麻痺你的危機感知能力,所以通常舒服不是一件好事,你對於這種感覺必須抱持著警惕的警戒感。
有一個「懶馬效應」的故事不知你知不知道?
有一個主人擁有兩匹馬,他習慣讓這兩匹馬幫忙產品到市集上賣,一開始兩匹馬都是拉一樣重的產品,有一天甲馬走的比較慢,但主人趕著要早點到市集,於是將甲馬身上的貨品挪一點給乙馬,這甲馬似乎發現走慢點可以減少身上貨品的重量,就又走的更慢一些,主人就又把甲馬身上的貨品挪再多一點給乙馬,當甲馬正樂得輕鬆舒服時,當天到了市集,主人就把甲馬賣給肉販換了一匹新馬。
希臘有個哲學家曾說過:「人類有一半的活動都是在不知情的危機中度過的。」舒適是一種障礙,也是一種危機,舒適會讓人停滯思考,讓削弱進步的動機,很多人會說跳出舒適圈,但是真的有舒適圈這種東西嗎?舒適圈裡就真的舒適嗎?以前的人帳戶裡有300萬台幣,就會感到舒適、安心,但一旦世界發生動盪、戰亂導致通貨膨脹,瞬間就會讓你感覺到不舒服,舒適圈內的舒適感只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凡事都會改變,而相信一切不會改變的舒適圈也是如此,所以根本就沒有舒適圈,也不要依靠舒適圈,你越感覺到舒服,你越危險!
人生當中所有的東西都是爭來的,不是透過爭取而獲得的東西通常都帶有風險,不是風險不存在,只是你沒有發覺到它背後的風險,只有付出成本和代價所交換來的利益、充足的應急備用方案和持續精進能力的毅力,才是令人安心的泉源。
我們大多是因為過份的舒適感而停止了思考安危,最後才走到要命的危險邊緣。

做生意講信用?如何讓你的客戶有感?

很多營銷專家都會強調:「做生意一定要重視信用!」但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深度地思考一下「做生意講信用」要怎麼落實在自己的生意上?在市面上,你很遇到的絕大多數做生意人很少是不講信用,但我們卻經常遇到親朋好友講述著他們是如何被不講信用的人欺騙和背叛,這是怎麼回事?
做生意信用的深層邏輯,基本上就是為了持續的在他人身上穩定的賺錢,不講信用的人,他們的心裡基本上就是想打劫,只在你身上賺一次錢。
所以品牌的價值就是講信用,就是讓客戶信任而持續反覆消費,為什麼相同規格等級的手機,蘋果手機就是比三星的手機貴20%到30%,大家還是會去買蘋果手機?
大陸網紅羅永浩帶貨,就是好賣的道理一樣,就是你要在他們那邊買到假貨,他比你虧,一個以維持信用做生意的人被證實賣假貨,瞬間壞事傳千里,人設崩壞,前面花的金錢、時間、精力全部付之一炬,立刻就沒了人氣!再說什麼都沒人信!賣衛生紙都沒人買!
一個做網路生意的,只要他的粉絲、老客戶的數量越龐大,毀壞信用的行為對他的殺傷力就越大。
那怎麼快速地在你的生意運作裡建立信用呢?
第一、你可以學習商鞅的徙木立信!重金獎賞任何可以明確抓到你沒有講信用的人!例如:像早期的屈臣氏廣告:「保證本市區內最低價,否則退兩倍價錢!」、某PIZZA店廣告:「保證15分鐘馬上送到否則免費!」放寬標準,只要有人真的完成你的條件,就大方的贈送、付款,會吃虧嗎?不會!他們會四處去替你廣告,說你很講信用真的給!最後這個傳說越多,信用自然就立起來了!會不會有人比照辦理讓你虧死?會!你可以把它當作廣告費,但你要想辦法改良你的服務,在你的承諾範圍內趕緊達到你設的門檻,這也可以變向鞭策你的服務系統變得更好。
第二、傍大款!找一個在你的產業裡、或你的相同垂直價值產業裡已經有相當信用度的知名人物來幫你背書,這種信用背書最省力,但你也必須要對得起替你背書的人,除了維持相同或更好的信用度外,也要給予相等或更大的好處,畢竟背書完成後,這個信用是會一直跟著你的。
第三、尋找公眾信任的符號加持,例如:律師的法律建議、公證人的公證書、醫師的醫學建議、公會的推薦、老客戶的完整見證、第三公證單位的檢測證明、資格證書、專業雜誌的公證評論、暢銷書作者的推薦…等等,這些容易獲得公眾信任的「符號」,可以簡捷地獲得信用度。

品味是流量的敵人?這句話有毒!流量大小VS流量精準

有人說:「品味是流量的敵人!」當時我乍聽之下,也頗為認同,但一番深思後發現這句話有毒!

沒錯!做流量和做文章不一樣!品味門檻低可以吸引比較多的人注意,文案的品味高低是一個「過濾器」,品味越高你會吸引到是讀書人、高知識份子、比較積極熱衷於思考的人群,但這些人群通常卻是整個人群中比較稀少的一群人,特別是你的流量渠道平台視選擇那些以娛樂為目的的短視頻平台,你所能得到的流量會少的可憐,反之如果你聊的是相對品味低、一般通俗、有趣的話題,大多數人都看的懂,自然會有相對多的流量人群按讚、留言、轉發。

所以品味高低會直接決定你的粉絲數量是大還是小,但先別急著拉低品味迎合大量人群,你最終是要賣產品變現的,你最重要的還是要針對你預備嫁接銷售的產品特性,利用內容來過濾區分出合適的、願意付款購買的精準的潛在客戶群,而不是試圖吸引最大數量的粉絲群,精準流量才是能幫你找到產品銷量的活路,品味高不代表能找到適合產品的精準廣告受眾,只代表你可以聚集一小搓高品味的人群,如果剛好你的產品也是高品味那就是般配,但如果你要玩加入會員送雞蛋的策略來吸引你的高品味人群加入你的魚磄進行引流,那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品味低的內容吸引來的客戶也是千奇百怪,主要是樹大必有枯枝,處理這些枯枝的溝通互動是最麻煩的!成本也最高!動輒謾罵、抬槓,如果沒有一個中心思想,這種粉絲群是越經營越難過,看似什麼話題都可以拿來當梗拍短視頻,卻什麼都很難火、很難紅!為什麼?因為你的訂閱群太亂了,視頻的觀看百分比和完播率都比一些有中心主題的帳號低,你的粉絲都不支持你了,久了抖音不降低你後續短視頻權重不是很奇怪嗎?

向冠軍收視率主持人學網路影片行銷的四個訣竅

在台灣,有這麼一個人主持做節目,平均收視率從開播的0.5%,到2009年年底破1%,至今更是突破到7%,也就是每天晚上約有155萬8200人在聽他說話,成為同時段收視冠軍,不論網路或電視,吸睛功力可以說不容置疑。(至於內容涉及政治等諸多議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在最近的一個雜誌採訪內容中,這位主持人提到了4個眼球吸引要素,我讀後深感言簡意賅、直磋重點,十分有參考價值,在此整理後跟這位分享,大家也可以善用在自己的互聯網影片行銷上:

1、激發觀眾想像力。

「手板資料簡化到50字以內」、「兩分鐘就黏住觀眾」、「把故事說好」

若無法把觀眾「黏」兩分鐘,就算觀眾湧入,收視率還是零,因此更需要把好的、吸引人的內容往前提,觀眾才會停留較長的時間吸收其他資訊。若不能在開場前兩分鐘吸睛,接下來有再好的內容,再棒的故事,只要別人轉台,所有努力就變得枉然。

互聯網時代,客戶的注意力是十分分散的,如果無法做到讓人一望即知、一知即迷,再好的內容都會變得沒有意義,「簡化」是一件看似輕鬆但實際上相當困難的工作,必須刪到夠核心又夠吸引人閱讀,你必須從觀眾關心的角度去想像,再利用講故事的手法來編織,這些我們在「科學引流賺錢手冊二部曲」會完整說明,

2、爆點要放在最前面。

在開錄前必須先與來賓順稿,每個人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彼此間如何銜接、情緒如何表達,都要在開錄前的會議先討論。因為這些討論有助於找到開場的爆點,可以吸引觀眾超過兩分鐘。

這是很多人的盲區,他們總覺得「好酒沉甕底」,特別喜歡在一開始做一些鋪排,最後才把爆點提出,但互聯網絕大多數讀者跟本不來這一套,標題不夠爆、第一段文案不夠燃,八九成就往下滑,如果你願意做個小規模測試,你就會放棄原本的堅持。

3、善用吸引觀眾的聲光畫面作為開場。

從電影學說故事的方式,開場極盡聲光效果,看完後注意力完全被大銀幕吸引,然後電影才開始說故事。使用相同的聲光和刺激感官的影像,最多只能維持3天,而且效果會一天天遞減,所以要經常替換。

很多人在這個點主要的困擾就是「我哪來那麼多的聲光畫面可以用?」其實這裡所說的聲光畫面就是「能令人驚訝、好奇、想像的畫面」,例如你是賣水餃的,「講究衛生的製造過程畫面」、「客戶食用美味的表情畫面」、「客戶排隊搶購的畫面」、「參與慈善活動的畫面」、「名人推薦水餃的畫面」、「多重製程的加工畫面」…等,這些都是能吸引客戶駐足觀看的聲光畫面,大家可以以一推三加以揣摩。

4、善用道具刺激觀眾感受。

在市場裡那些一面示範、一面促銷的推銷員,都是最棒的說話老師。因為他們不但說出畫面,而且善用道具。

新台幣2千萬元現金有多重?他用4盒水果盒,每盒裝新台幣500萬元約5公斤、四盒共約20公斤「水果禮」,現場直接拿來等重「水果禮盒」給來賓搬看看、行李箱拉看看,結果收視率一翻兩瞪眼,當使用水果盒與大皮箱時,流入的人次最多,停留的時間也最長。

只要是有關產品的重量、長度、質感、觸感、品質、操作流程、操作時間長短、新潮感…等,只要「能具體化呈現」、「促使客戶想像體驗」、「促使具體比較」、「促使客戶檢驗」,都要利用道具來呈現,不要讓客戶去猜、去冒險。

我曾經遇過一個電商在拼多多賣一件褲子的奇杷商家,大多商家賣褲子都會把褲子的腰圍全長以數字圖呈現供客戶挑選,我看到一件伸縮運動褲,這個商家偏偏要註明「單面未伸展開的尺寸」,詢問後還嫌麻煩不願意提供拉開後的全長尺寸數字,最後我(客戶)不願意冒險將來跨海退貨,故只能作罷不買!如此作為不是自砸商機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