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歸咎於大腦的事,就不要歸咎給道德
應該歸咎於大腦的事,就不要歸咎給道德;應該歸因給習慣的事,就不要只想著提高認知而不做事。
中國人相信「德位相配」的理論,認為人生中要獲得財富、名聲、權力,都要有相等的道德、福蔭、陰德,否則爬的越高,會因為「德不配位」而摔的越慘,而有足夠的道德、福蔭、陰德,即便身處困境也會有貴人相幫而重新獲得財富、名聲、權力。
這種故事幾乎始於名士大儒,相傳於成功人士之間,最後被芸芸眾生所信仰膜拜。
是不是真的如此?只能說是「信仰」,你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沒有,畢竟這兩者的因果關係根本不可能被「科學」所論證其存在與否,但有大量的人群卻更願意以少數案例來證明它的存在,因為這樣的結果可以讓他們的失敗獲得「因為德行不足所導致」而非「自身努力不夠或看錯情勢作錯判斷」所導致的結論。
如果德行必須相等,那富豪伊隆·馬斯克和其祖上可有足以匹配其財富地位的德行?(依照伊隆·馬斯克的自述,他的爸爸是一個家庭施暴者、壞事做盡,他的母親只是曾經三餐不濟的模特兒,伊隆·馬斯克本身更是出了名的爆脾氣,數度被股東和員工排擠咒罵),跟中國人所謂的德行相去甚遠,但仍無法撼動伊隆·馬斯克的事業成就不斷創新高。
人們之所以不敢挑戰「德位相配」理論,原因之一是人們希望有「位」的人要有「德」,避免他們不要做出缺德之事,之二是一個人要成功上「位」因素是複雜多變的,當他們看不懂自己為什麼失敗時,他們歸咎為「缺德」比起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是最容易被自己和親友接受的。
賺錢的事,主要看你對於趨勢的敏感度、利用換算架構業務的技能、協調各利益個體架構商業模式的能力,再加上有計畫地排除風險擴大成功機率的腦力激盪,最後再加上幸運女神的眷顧。
運氣是一半玄學、一半科學,而其他四項則是完全需要你靠大腦去規劃獲得,而一般人經常失敗的原因是他們對於前面四項的能力不足,畢竟他們沒經歷過,又要湊足這四項能力更是難上加難,而不是因為「缺德」這種玄學因子所導致的,所以說,應該歸咎於大腦的事,就不要歸咎給道德。
其次,知道某些道理並不代表你掌握了這些道理,我們華人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讀書確實是獲得知識的最主要管道之一,但要經常地實際去操作這些知識作為己用,你才能真正掌握這些知識。
但是我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裡,當我們學完一個知識點,經常會錯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的這個知識點,而把注意力放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上,最後貪多學習了無數的知識點,誤以為自己「提高了認知」、自認為比其他人都聰明,足以跳過一般人創業初期必須蹲低實際下場習慣操作的階段。
沒錯!提高認知是可以借鏡別人的高度來獲得更好的方法或改善自己現有的方法,但提高認知只是一種假定狀態,就像你用無人機飛到天上去看你自己,很容易就可以看清楚自己應該怎麼走就能脫離這個迷宮,但要走出這麼迷宮最後還是必須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
很多人買書、買課程都是抱持著想夠過學習某個知識點來跳過,這個原本應該勞力付出才能攻克的課題,但最後卻是荒廢了實際操作的付出,而落得不停學習、堆積知識的倉鼠症候群,變成一個知識認知度很高,但口袋裡卻空空如也的窮人。
富有是一種結果,只要是結果就必須要有人實際去操作某個與富有相關的原因行為,可以是一張頭獎上千萬、上億的樂透彩券(但是因果關係薄弱,機會渺茫),也可以是一場生意(機會高一點),或一場交易(賺得不多但肯定賺錢)。
在你財務狀況能力承受或經過流程控制提高勝率後的前提下,反覆地去操作它,變成習慣、變成能力,就像蓋房子,你需要先學會砌磚頭,當你不斷地去砌它,你會得到一面牆,最後你完全掌握了這生意的一切,你就可以輕易地砌出一棟房子,回過頭你會發現這種習慣和能力是支撐你到達成功彼岸的唯一助力,而非你不停追逐的無盡「提高認知」。
「提高認知」只是透過書籍、課程,讓你「暫時」換到高一點的位置去看一看不一樣的風景,但不會永遠改變你的財務狀況,例如:你可以和巴菲特共進午餐,讓巴菲特給你分享他的投資眼光,你可能會瞬間被點醒,但你還是要回到你的電腦股票分析軟體上,不斷地去判讀產業趨勢和各公司的財報,來發掘具有升值潛力的股票,並且具體下單承擔成敗的責任,直到「千」舟已過萬重山,你已到達真正能維持高認知的高度,財富自然積累,你自然不用再在意兩岸停不住的猿聲。
所以,應該歸因給習慣的事,就不要只想著提高認知而不做事。
而在你的人生中什麼才是有意義的「砌磚」呢?又為什麼是「千」舟過萬重山呢?我們下一篇再繼續講下去…
Keywords: 德位相配, 提高認知, 習慣, 放棄, 知識.
唯一公平的是設立並達成目標的快樂
人人都在尋找生活中什麼是真正公平的。在時間上,我們每天都擁有24小時,這聽起來似乎很公平,但事實卻並不如此。時間的質量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它,而認知能力的提高能帶來時間利用效率的成倍增長。因此,時間的公平性也逐漸被打破。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AI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壽命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未來的醫療突破可能使人類壽命增加一倍,但這是否真的是公平的呢?有人擔心貧富差距會影響到醫療資源的獲取。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隨著技術的成熟,產品的成本往往會下降,最終使得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唯一的公平?或許就是設立目標並達成目標帶來的快樂。這種內在的快樂機制並不因身份地位而改變。無論你是誰,只要找到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實現它,內啡肽的釋放就會讓你感受到快樂。
然而,許多人因種種原因尚未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使得他們無法體會達成目標所帶來的滿足感。教育系統應該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幫助每個人探索適合自己的目標,從而讓更多人能享受到這份真實的快樂。
關鍵字:公平, AI技術, 醫療, 目標, 快樂
标签:生活, 公平, 科技, 教育, 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