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應該歸咎於大腦的事,就不要歸咎給道德

應該歸咎於大腦的事,就不要歸咎給道德;應該歸因給習慣的事,就不要只想著提高認知而不做事。


中國人相信「德位相配」的理論,認為人生中要獲得財富、名聲、權力,都要有相等的道德、福蔭、陰德,否則爬的越高,會因為「德不配位」而摔的越慘,而有足夠的道德、福蔭、陰德,即便身處困境也會有貴人相幫而重新獲得財富、名聲、權力。

這種故事幾乎始於名士大儒,相傳於成功人士之間,最後被芸芸眾生所信仰膜拜。

是不是真的如此?只能說是「信仰」,你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沒有,畢竟這兩者的因果關係根本不可能被「科學」所論證其存在與否,但有大量的人群卻更願意以少數案例來證明它的存在,因為這樣的結果可以讓他們的失敗獲得「因為德行不足所導致」而非「自身努力不夠或看錯情勢作錯判斷」所導致的結論。

如果德行必須相等,那富豪伊隆·馬斯克和其祖上可有足以匹配其財富地位的德行?(依照伊隆·馬斯克的自述,他的爸爸是一個家庭施暴者、壞事做盡,他的母親只是曾經三餐不濟的模特兒,伊隆·馬斯克本身更是出了名的爆脾氣,數度被股東和員工排擠咒罵),跟中國人所謂的德行相去甚遠,但仍無法撼動伊隆·馬斯克的事業成就不斷創新高。


人們之所以不敢挑戰「德位相配」理論,原因之一是人們希望有「位」的人要有「德」,避免他們不要做出缺德之事,之二是一個人要成功上「位」因素是複雜多變的,當他們看不懂自己為什麼失敗時,他們歸咎為「缺德」比起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是最容易被自己和親友接受的。

賺錢的事,主要看你對於趨勢的敏感度、利用換算架構業務的技能、協調各利益個體架構商業模式的能力,再加上有計畫地排除風險擴大成功機率的腦力激盪,最後再加上幸運女神的眷顧。

運氣是一半玄學、一半科學,而其他四項則是完全需要你靠大腦去規劃獲得,而一般人經常失敗的原因是他們對於前面四項的能力不足,畢竟他們沒經歷過,又要湊足這四項能力更是難上加難,而不是因為「缺德」這種玄學因子所導致的,所以說,應該歸咎於大腦的事,就不要歸咎給道德。

其次,知道某些道理並不代表你掌握了這些道理,我們華人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讀書確實是獲得知識的最主要管道之一,但要經常地實際去操作這些知識作為己用,你才能真正掌握這些知識。

但是我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裡,當我們學完一個知識點,經常會錯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的這個知識點,而把注意力放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上,最後貪多學習了無數的知識點,誤以為自己「提高了認知」、自認為比其他人都聰明,足以跳過一般人創業初期必須蹲低實際下場習慣操作的階段。

沒錯!提高認知是可以借鏡別人的高度來獲得更好的方法或改善自己現有的方法,但提高認知只是一種假定狀態,就像你用無人機飛到天上去看你自己,很容易就可以看清楚自己應該怎麼走就能脫離這個迷宮,但要走出這麼迷宮最後還是必須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

很多人買書、買課程都是抱持著想夠過學習某個知識點來跳過,這個原本應該勞力付出才能攻克的課題,但最後卻是荒廢了實際操作的付出,而落得不停學習、堆積知識的倉鼠症候群,變成一個知識認知度很高,但口袋裡卻空空如也的窮人。

富有是一種結果,只要是結果就必須要有人實際去操作某個與富有相關的原因行為,可以是一張頭獎上千萬、上億的樂透彩券(但是因果關係薄弱,機會渺茫),也可以是一場生意(機會高一點),或一場交易(賺得不多但肯定賺錢)。

在你財務狀況能力承受或經過流程控制提高勝率後的前提下,反覆地去操作它,變成習慣、變成能力,就像蓋房子,你需要先學會砌磚頭,當你不斷地去砌它,你會得到一面牆,最後你完全掌握了這生意的一切,你就可以輕易地砌出一棟房子,回過頭你會發現這種習慣和能力是支撐你到達成功彼岸的唯一助力,而非你不停追逐的無盡「提高認知」。

「提高認知」只是透過書籍、課程,讓你「暫時」換到高一點的位置去看一看不一樣的風景,但不會永遠改變你的財務狀況,例如:你可以和巴菲特共進午餐,讓巴菲特給你分享他的投資眼光,你可能會瞬間被點醒,但你還是要回到你的電腦股票分析軟體上,不斷地去判讀產業趨勢和各公司的財報,來發掘具有升值潛力的股票,並且具體下單承擔成敗的責任,直到「千」舟已過萬重山,你已到達真正能維持高認知的高度,財富自然積累,你自然不用再在意兩岸停不住的猿聲。

所以,應該歸因給習慣的事,就不要只想著提高認知而不做事。

而在你的人生中什麼才是有意義的「砌磚」呢?又為什麼是「千」舟過萬重山呢?我們下一篇再繼續講下去…


Keywords: 德位相配, 提高認知, 習慣, 放棄, 知識.

人人都在尋找生活中什麼是真正公平的。在時間上,我們每天都擁有24小時,這聽起來似乎很公平,但事實卻並不如此。時間的質量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它,而認知能力的提高能帶來時間利用效率的成倍增長。因此,時間的公平性也逐漸被打破。

插圖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AI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壽命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未來的醫療突破可能使人類壽命增加一倍,但這是否真的是公平的呢?有人擔心貧富差距會影響到醫療資源的獲取。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隨著技術的成熟,產品的成本往往會下降,最終使得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唯一的公平?或許就是設立目標並達成目標帶來的快樂。這種內在的快樂機制並不因身份地位而改變。無論你是誰,只要找到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實現它,內啡肽的釋放就會讓你感受到快樂。

然而,許多人因種種原因尚未找到自己的方向,這使得他們無法體會達成目標所帶來的滿足感。教育系統應該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幫助每個人探索適合自己的目標,從而讓更多人能享受到這份真實的快樂。

關鍵字:公平, AI技術, 醫療, 目標, 快樂

标签:生活, 公平, 科技, 教育, 目標

大多數人知道自己「窮」!但你真的知道自己多「窮」嗎?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具體窮到什麼層度」?有的人月入三萬台幣說自己窮!也有人月入十幾萬台幣也說自己窮!更有些人坐擁豪宅名車也在哭窮!那到底怎樣才是真的「窮」?

貧窮的可怕之處在於許多人並未察覺,以為自己貧困的生活很正常,因為每個人原生家庭的經濟背景和個人賺錢能力的高低,以致於有高低不同的物質標準線,只要收入在這標準線之上就不會感覺到貧窮,但是一旦自己的收入水準搆不上這個標準線,就會感覺到貧窮,只要一旦低於這個標準線,任何人都為感覺到生存的壓力急遽上升,情緒就會受到影響,當你必須為了生存的條件每天想辦法調借資金和思考如何償還借款,你又剩多少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你覺得更重要的人事物,你的人生又打折了多少?這就是貧窮帶給人們人生最大的損害,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對於貧窮的「忍受極限」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但要抓出客觀的評估數據,有個標準倒是值得參考,也就是「收入的基礎是否需要透過自己親自勞動才能獲得。」只要是需要勞動才能獲得收入,勞動需要時間和精力,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收入的上限就會有天花板。

沒有人可以無限制地一直勞動賺錢,只要是人就會生病、會老、會死亡,在這條線前人就會感到無奈、無助,情感就容易有波動,每一分勞動所換來的金錢,真的就是名副其實的「血汗錢」!所以當你每花一分「血汗錢」就很容易產生情感的波動,你就會把每一分錢都看的很重,特別是當你只有勞動收入時,你還必須要面對「不工作就無法生活」的現實情緒壓力,這種情況就會越明顯。

但如果你的收入大部分出自非勞動所獲得的收入,且這樣的非勞動收入的金額足以支付你生活所需還有剩,那你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投入其他你認為更有價值的人事物上,那你的人生就可以有更好的滿足和幸福。

所以,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給的標準:「讓你的非工資收入大於總支出。」才會如此令財商教育界如此鼓吹風行。

但很遺憾的是這個標準給大家指明了一條可以客觀檢查自己財務狀態的道路,也提出了應該投資房地產、股票、基金、白銀、加盟、直銷等等投資標的,但卻對於該如何從零或負數開始做出改變,礙於作者長久居住在美國、年代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所侷限,作者並無法針對每個國家的投資選項給出最合適的建議,例如:房地產、股票、基金、傳直銷、加盟等等這些資產價值高低是非常受限於當地區域或國家的法律限制所影響,如何搞懂這些法律限制而不會誤觸違法導致投資失敗,作者只給出了投資前應當詢問律師或會計師的建議,但當你真的去落實時,你又會發現,與律師、會計師這類的專業人士對話,你若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事前準備好對的問題,你幾乎很難問到一個準確的答案,更有甚者,這些專業人士也不見得對於你想突破的問題有多大的「專業」知識儲備存在,他們可能知道你想做什麼,但他們也沒真的做過,只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給你照本宣科講解一番,這些都無助於你具體執行,這是你看完「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後想要落地執行所必須遭遇的第一道關卡。

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哪呢?這是我在十幾個已經身價上千萬的老闆、股東、朋友身上所看到的最直接、最有效切入市場、解決的方法,在大多數一般人眼裡,這招是個傻招!腦袋肯定要被車撞,糊塗了、傻了才會想用!但在這些身價上千萬的高人們眼中,才是最可怕的殺招!什麼招呢?「分錢」!

商業世界裡缺的不是錢!而是能立刻解決問題的人事物!商業競爭中只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沒有價值的!真正有價值的是「現在」立刻有能商業運轉的團隊!即便你拿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你要到達有規模、能量產地提供價值的程度需要多久?再厲害的經營大師也要三個月到一年,但「現在」立刻能商業運轉的團隊,足以併吞或競爭擊敗數百個「已經拿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人」!那怕你只有持有「現在」立刻能商業運轉的團隊百分之一的股份,也遠遠比你慢慢地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的強!

你可以想想現在已經可以商業運轉的CHATGPT,即便你現在剛剛掌握到與CHATGPT同等級的AI技術,你也無法與CHATGPT相抗衡!而當初慧眼識英雄的微軟現在早已賺得盆滿缽滿!時空倒轉你會不會想在OPENAI的OpenAI LP公司一開始也佔個萬分之一的股份呢?還是自己想辦法搞懂AI,自己開發呢?連最強大的微軟都知道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中,善用「分錢」策略來開發人工智慧AI這種當下無法預期成果但遠景可期的技術,而不是自己關起門來燒錢研發,你就知道在資源整合(特別是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的項目裡,懂得「分錢」有多重要。

「分錢」是有具體連環招式的,我們在科學引流賺錢手冊課程中會具體再說明,礙於篇幅先點到為止。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幫我們按讚,並且歡迎您訂閱我們,這可以幫助你比其他人更早看到我們的最新內容,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我會盡可能回覆您的問題,更多詳細資訊請檢閱下方影片相關資訊欄位或到網站ezberich. com,謝謝你的觀看。

 

絕大多數人都認同,「社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的社交其實都無法獲得有效的「價值交換」!他們最後大多數淪為「消費社交」和「流浪漢社交」,最後把自己的社交價值給狠狠地鎖死,變得沒有價值…

什麼意思呢?

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是群體動物?因為人很難只靠自己一個人生存,人的生活是需要「分工」才能更有價值!所謂的「分工」,就是「價值交換」!而價值交換才是社交的最原始模樣!

但我們大多數人在進行社交時,卻經常搞錯幾件事:

1、誤以為社交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首先,社交可以為我們的大腦帶來催產素的快樂化學元素,一群人推杯換盞、聊天喝酒之間經常是快樂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陪伴很容易讓人享受到愉悅,但有些人會誤以為社交就是為了心理舒服,這種人其實是熱愛社交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一群人,也是最容易演變成「消費社交」的情況。

所謂「消費社交」,就是為了獲得者種社交中的成就感、愉悅感,不停地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在維持社交關係,但長久下來只消費卻不在社交平台上創造價值、交換價值的狀態。

「消費社交」的問題點在於比例問題,適當地消費社交,可以換取友誼和愉悅感,但當你的社交大部分都是消費社交時,反而容易產生大量沒有必要的額外負擔,更糟的是妨礙你自己的成長。

2、誤以為社交最好是有共通點的人之間來互動。

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沒有共通點,經常很難會聚集一大群人,因為人們社互動動需要「話題」、需要「目的」,所以99%的人選取的社交對像經常用五個同來概括:同性、同學、同事、同年齡層、同財力。

但你會發現這五類人其實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他們最大的社交功用就是滿足你的心理需要外,最多幫你帶帶飯、打打卡,抄個作業、擋擋酒、湊湊紅白事人數這種小事,除此之外對於你的事業或狀態,很難起「質」的說明。

此外這樣的社交發展下去,經常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形成小圈圈」,在這種小圈圈待久了,你會發現大家的思考經常變得單一、無聊、沒新意!

3、誤以為社交就是做銷售、做業務,急著變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大多數社團裡,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奔著做銷售、做業務來的,拉著關係,嘴上掛著分享,但實際上是賣產品,急著把人際關係變現。

通常在社交聚會場合賣東西我並不十分反對,至少你賣的東西如果是我需要或想要的,明買明賣都可以接受,但最怕的就是你拿著人際關係說事,那就有強買強賣的味道了!這只會加速摧毀大家對你僅存不多好感。

最糟糕的就是從「業務社交」演化成「流浪漢社交」,亦即你是想透過社交來創造機會單方面索取、騙取、搶取你想要的利益,這種人真的不少!這種狀況只要一次,對方就會把你列入黑名單,街頭看到你,就躲到街尾去,惡名一旦散開,全世界都會躲著你!

這年頭,其實最瘋狂的還是「向上社交」,他們花大把的時間金錢在各種場合與各方名人、能人加入了聯繫模式之後,就與對方相忘於江湖,再無往來!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們已經不記得你!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當你無法提供對方值得買單的價值,或是你能夠提供的價值過於平常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會從他們收到那堆厚厚的名片堆裡被雪藏,你實在也不能怪這些名人、能人太過於勢利,畢竟有太多跟你一樣的人想要在他們身上狠狠地賺一筆,他們也是忙於應付。

跟他們互動談感情?物質、財力不對等、觀念價值不相通,很難有話題,你說賺錢不容易,人家剛剛大船入港,滿手鈔票,腦袋想的是怎麼不讓錢貶值,怎麼聊?聊了也不在同一個頻道,5分鐘都嫌長。

問題在哪?社交是人的互動、是價值交換的平台,你要先有價值!大家才有聊下去的基礎!你到底有什麼價值是你要社交的這群人所沒有的!?不是讓你一開始賣東西,是你要抱持一種畫面感,我有一樣大家都沒有的!或大家會希罕的價值!沒讓你現在就要掏錢包,是你覺得需要可以找我,而不是我有什麼產品,拜託大家來買!

只有差異化社交才能給你帶來價值,價值只有在交換的過程之中才能實現增值,而交換的發生前提條件是「彼此相異」,互相希罕,只有差異化的社交才能讓你付出的時間、金錢實現增值,這樣的社交活動才具有投資的屬性。誇張一點說,一個異性朋友等於十個同性朋友,一個跨部門同事朋友等於十個本部門的同事朋友,一個給你買過單的客戶朋友等於十個很久不見的老同學。

當然了,擁有價值和能讓人感受到你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Leave a Reply